2009-10-09

經絡介紹(一)經絡的名相

同學們:
在20世紀早期,Tamai Tempaku,將西方最新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等醫療知識結合到許多舊有傳統的指壓當中,最初他稱它「Shiatsu Ryoho」(意即finger pressure way of healing),後來又稱為「Shiatsu Ho」(意即finger pressure method)。現在則通稱為「Shiatsu」。
在日本最有名的指壓流派首推「浪越指壓Namikoshi Shiatsu Therapy」,其與中醫經絡穴道相應(如增永靜人先生創立「経絡指圧」、「経絡体操(イメージ健康体操)」)[1],又加入西方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柔中帶勁,刺激穴點、放鬆筋肉,增強人體內部能量,以疏筋活血;亦藉由各種不同層度的壓法、因應身體狀況調整按壓的強度、次數、韻律與節奏。(顏富雄、陳建安,2008) [2]
  因此,指壓與中醫經絡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指壓若有中醫經絡的概念作為基礎,則學習上更是如虎添翼。
 
以下關於中醫經絡之簡介,我們陸續介紹,我們的目的在於了解十四經絡(含任督二脈)的循行,並先將穴位名稱先背熟,以利往後臨床操作使用。文章資料來自於網路,附上網址[3],同學可以自行前往查詢。

《本文》
經絡的名相

壹、經絡的名相
第一節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

所言經絡者,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吾人色身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後者為修行者所開發出來之特有經脈。行者先開發出調節作用的八脈,進而導入正經十二脈,透過經別及經筋,連結一切脈絡,使氣行於全身。

第二節 十二經別、經筋之意義  
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共有十二條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即得,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第三節 十五絡之意義  
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

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尾翳絡─絡連任脈 長強絡─絡連督脈
大包絡─脾之大絡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長強絡─絡連督脈

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幹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繫。

[1]增永靜人先生創立医王会http://www.iokai.co.jp/
[2]日本浪越指壓SHIATSU http://bodyworklife.blogspot.com/2008/06/shiatsu.html
[3]經絡穴道介紹,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