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

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各位同學:
這是一篇相當好的文章,我將全文引出:

從庖丁解牛看按摩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的學員都把「養生主靈性按摩」當作一種充滿愛和關懷的高品質按摩,因為受術者可在肉體上和心靈上得到深度的放鬆與紓解;甚至有醫生將之應用在臨床上並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雖然它有很多令人訝異的功效,但這些都只是副產品,我必須再次強調這些都不是我設計這個按摩的主要目的。
  我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夠透過它而深入自己,能夠透過它而發現:所有的秘密都在自己身上而無須外求。對我而言它是一個可以有效地幫助別人同時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鍛鍊工具,透過它來與你分享生命成長的體驗與心靈提昇的喜悅,願你與你的親友們都能同享。
  對於按摩的學習,我非常強調要看莊子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初學按摩大都是技巧的學習,這只是皮毛,此時只是生手,拿牛亂砍,三天兩頭就要換刀。大多數人認為要精進,就是要努力用功學習,要多練習,我只能說姑且算是對了一半,因為技巧再好也只不過學到了肉,此時像普通的廚子,還在砍牛,只是技術比較好,半年換把刀,太辛苦也太可惜了。
  真要精進那就暫時把技巧丟到一邊,從靜心(Meditation)與愛下手。靜心和愛是相輔相成之一體兩面,一面增長,另一面自然也會增長。靜心與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超越手法和技巧。徒有熟練的技巧,充其量只不過是個會走路的按摩機器,對於肉體緊張的鬆弛固有其功效,但若加上帶著一份對被按摩者的關心和愛的心情來進行按摩,則其功效將不只發生在肉體層面,它會深入心理層面,甚至靈性的層面。如此才像是一個好的廚子,學到了骨,開始用刀割牛,可以幾年才換把刀。
  所謂的愛,就是指當你在進行按摩時你所關切的事,你所關切的是躺在你面前的這位朋友,當下的感覺如何?透過雙手所傳回的訊息,他是否更鬆弛了?還是更緊縮?觀察他的呼吸是否更深長了?還是變短促了?就像一位慈詳的母親在照顧著自己的心肝寶貝一樣,隨時都準備好要給她的小孩最好的照顧,如果你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在進行,那麼你是帶著關心和愛,此時無論手法技巧如何,功效都將極為驚人。
  初學者往往會被手法和技巧所限制,在按摩的過程中,所關心的經常是:我是不是做對了每一個手法?我是不是依照順序並且沒有遺漏任何步驟?特別是拿著講義放在手邊,一邊進行按摩一邊對照,深怕錯過了什麼步驟或手法!當你有以上的想法時,就已經錯過了這整個按摩的要點,此時記得回來,將焦點回到人──躺在你眼前這個朋友──的身上,他才是要點,當你的心完全回到他的身上,手法和技巧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完全無需擔心與焦慮。
  至於靜心則是修練自己,活在當下、活在過程、活得輕鬆又清楚。按摩手法的練習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者自己身心靈整體的改變與成長。除了築基功法的練習和奧修大師的靜心技巧,可快速有效地增進學習者的成長之外,若能把握下述要訣,則在為人按摩的過程中,除了與被按摩者分享高品質的肢體接觸,增進彼此的信任和關懷之外,更是鍛練個人身心靈的最佳途徑。學習者能夠以輕鬆又清楚的個性與態度,來面對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活動,這才是「養生主靈性按摩」最重要的內涵。
  你有多輕鬆,就會有多清楚;你有多清楚,就會有多輕鬆,此兩者是一體之兩面。首先你必須先鬆掉你的身體,然後你那充滿懷疑的頭腦會跟著鬆掉,再來心靈就會接著鬆掉。於是你將會發現一切是如此的清楚,不需用眼睛刻意去看,接觸被按摩者的雙手就已給你足夠的訊息,你就能更輕鬆地進行按摩;並進而能輕鬆優雅地處理生活上的種種事物。
  能透過文字表達的實在是很有限,除了「莊子養生主」篇之外,德國籍的哲學教授Eugene Herrigel所寫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一書,更是將個人靈性成長的過程中,種種意識的變化與轉折做了完整的紀錄。若能仔細閱讀並與你自己在「養生主靈性按摩」的學習上相互呼應,有一天你將會發出「啊哈!」的一聲,明白了庖丁是如何做到讓「牛不知其死」的原因,那麼恭喜你瞭解了整個「養生主靈性按摩」,並學到其精髓。從此你就像庖丁之刀長保如新;並會像梁惠王一樣的發出「善哉!得養生焉!」的感嘆。


本文引自:http://blog.roodo.com/045/archives/432569.html#trackback
希望大家用心閱讀。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部落格,作者很讓人敬佩,希望大家也能好好瀏覽。

不管指壓也好、按摩也罷,各種的身心療法、觀念與技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便是-「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帶給人類健康、幸福。」
在此,我想送給大家一句唐君毅[1]先生的話:「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文章中除了《莊子  養生主》之外,另外也介紹了一本書-《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這次上課,我會介紹給大家。

[1]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 是中國現代的著名哲學家,與牟宗三、徐復觀等並為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少年時期於四川家鄉完成中小學教育。17歲時入北京大學聽課,聽過胡適、梁啟超、梁漱溟等學者講學,而受梁漱溟的思想啟發尤多。後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就讀哲學系,並於1932年畢業。其時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湯用彤、方東美、熊十力等。而唐君毅更對熊十力的學問最為服膺,並執弟子之禮。
引自:http://sjs.hkcampus.net/~sjs-chin/article10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