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今後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一定要把文明的進步,轉化為人類生命的進步。不幸的是:以往人類的歷史,僅僅是二十幾個文明的消亡史;以此類推,現代文明也不會久遠。……欲救文明於危難中,單單靠政策、宣傳是不行的,還必須靠人人為恢復其正常的生活、恢復真正的自我而被喚醒的自覺精神。」[1]-安岡正篤[2]
[1]本文引自氣機導引網站http://www.qiji.org.tw/html/daoyin/book/2006/0511/13.html,作者應是鄧美玲小姐。其在上善人文基金會之網站文章<充實之謂美,用生活豐富孩子的美>上,亦有引用安岡先生的論述。http://www.sshcf.org.tw/library_view.php?id=1408。
[2]http://ja.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2%A1%E6%AD%A3%E7%AF%A4
2009-10-19
2009-10-14
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手陽明大腸經(二)
背誦: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谿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
(左右四十穴)
第二節、手陽明大腸經[1]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一、經中穴道
起自手食指內側末端指甲旁之商陽穴(井穴),經二、三間穴(輸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處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窩為陽谿穴(經穴),沿腕後三寸為偏歷穴(療穴),再經溫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療穴),曲肘時肘邊凸起高處是曲池穴(合穴)。再經肘 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為臂臑穴(療穴),至肩峰前方舉手凹窩處為肩 穴(療穴),再經肩鎖關節凹陷處巨骨穴上行,於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穴,上經喉結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為禾 穴,止於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療穴)。
二、循行路徑
(一)手太陰肺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起自手太陰肺經母指橈側指甲角端後一分許之少商穴,其支者絡入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
(二)手陽明大腸經部分:由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循食指而上,經二、三間穴,至兩骨間之出合谷,上兩筋間之陽谿穴,循手臂而上至偏歷、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 穴,而巨骨穴。
(三)督脈部分:從巨骨穴上出於頸項根骨(柱骨)旁,與督脈之大椎穴(第七頸椎下)相會,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鎖骨上緣中點)。
(四)足陽明胃經部分:從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下膈、屬大腸者。
(五)手陽明大腸經部分:其支從缺盆穴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再入下齒中禾臑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
(六)足陽明胃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行至鼻孔迎香穴後,即交於足陽明胃經。
三、疾病症候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頸腫、牙痛、鼻炎、面癢、面癱、眼珠發黃、流清鼻涕鼻血、口乾、喉腫痛、肩臑痛、食指不能動、本經所經之處發熱而腫或發寒顫抖。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谿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
(左右四十穴)
第二節、手陽明大腸經[1]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一、經中穴道
起自手食指內側末端指甲旁之商陽穴(井穴),經二、三間穴(輸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處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窩為陽谿穴(經穴),沿腕後三寸為偏歷穴(療穴),再經溫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療穴),曲肘時肘邊凸起高處是曲池穴(合穴)。再經肘 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為臂臑穴(療穴),至肩峰前方舉手凹窩處為肩 穴(療穴),再經肩鎖關節凹陷處巨骨穴上行,於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穴,上經喉結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為禾 穴,止於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療穴)。
二、循行路徑
(一)手太陰肺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起自手太陰肺經母指橈側指甲角端後一分許之少商穴,其支者絡入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
(二)手陽明大腸經部分:由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循食指而上,經二、三間穴,至兩骨間之出合谷,上兩筋間之陽谿穴,循手臂而上至偏歷、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 穴,而巨骨穴。
(三)督脈部分:從巨骨穴上出於頸項根骨(柱骨)旁,與督脈之大椎穴(第七頸椎下)相會,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鎖骨上緣中點)。
(四)足陽明胃經部分:從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下膈、屬大腸者。
(五)手陽明大腸經部分:其支從缺盆穴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再入下齒中禾臑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
(六)足陽明胃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行至鼻孔迎香穴後,即交於足陽明胃經。
三、疾病症候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頸腫、牙痛、鼻炎、面癢、面癱、眼珠發黃、流清鼻涕鼻血、口乾、喉腫痛、肩臑痛、食指不能動、本經所經之處發熱而腫或發寒顫抖。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2009-10-13
指壓首要的目的是要訓練敏銳的「手感」
同學們:
腰痠、膝蓋、手指痛嗎?回去趕快自己保養一下。
昨晚老師回程路上,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你們可以有更好的學習,但是不要造成你們過度的負擔,但是又能夠讓你們很扎實的學好指壓。你們在學習上若有什麼想法、意見,歡迎提供給我。
另外,我想在課程的後段增加臨床個案的探討,你們自己身體若有什麼問題,願意充當臨床的CASE的人,歡迎在課堂上自願提出。
有一些技術、技巧的基礎動作部份,很抱歉,沒有捷徑,只能老老實實的經歷、享受。
今天下午參加一個讀書會,其中一位彼拉提斯的老師,從前是一位網球選手,她回憶起她們學習網球之初,教練每天只是要她們練習單純乏味的基本推拍動作,持續兩個月,人數從20幾個人銳減到只剩4個人-很優秀的4個人。雖然已經過了十幾年了,她的動作依然優雅、熟練。這都拜她當初扎實紮下的基礎功夫。
指壓首要的目的是要練習敏銳的「手感」,讓每一個操作手法技術的人都能「手中有悟,術中有理」[1],在每一次的觸壓中,讓我們的的手都能夠體知對方身體肌膚下的脈動與變化。
而這個「敏銳的手感」則是所有手法技術的基礎,因此,指壓SHIATSE是我們用來磨練手感的訓練技術,盼望你們能明白。
記得三不五時上去部落格逛逛。看看彼此的部落格,部落格不是只有交作業用,希望你們是為學習而寫、為感動而寫、為成就自己而寫。
大家平安
建安老師
[1]此句話整句是「手中有悟,術中有理。修於自然,化於當然。」是我的恩師顏富雄老師根據《太乙鎮心經》的經句撰寫而成,是勉勵一位身體養生工作者在技術上能清心靈明,在修養上能與時俱長,合化於天地自然。
腰痠、膝蓋、手指痛嗎?回去趕快自己保養一下。
昨晚老師回程路上,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你們可以有更好的學習,但是不要造成你們過度的負擔,但是又能夠讓你們很扎實的學好指壓。你們在學習上若有什麼想法、意見,歡迎提供給我。
另外,我想在課程的後段增加臨床個案的探討,你們自己身體若有什麼問題,願意充當臨床的CASE的人,歡迎在課堂上自願提出。
有一些技術、技巧的基礎動作部份,很抱歉,沒有捷徑,只能老老實實的經歷、享受。
今天下午參加一個讀書會,其中一位彼拉提斯的老師,從前是一位網球選手,她回憶起她們學習網球之初,教練每天只是要她們練習單純乏味的基本推拍動作,持續兩個月,人數從20幾個人銳減到只剩4個人-很優秀的4個人。雖然已經過了十幾年了,她的動作依然優雅、熟練。這都拜她當初扎實紮下的基礎功夫。
指壓首要的目的是要練習敏銳的「手感」,讓每一個操作手法技術的人都能「手中有悟,術中有理」[1],在每一次的觸壓中,讓我們的的手都能夠體知對方身體肌膚下的脈動與變化。
而這個「敏銳的手感」則是所有手法技術的基礎,因此,指壓SHIATSE是我們用來磨練手感的訓練技術,盼望你們能明白。
記得三不五時上去部落格逛逛。看看彼此的部落格,部落格不是只有交作業用,希望你們是為學習而寫、為感動而寫、為成就自己而寫。
大家平安
建安老師
[1]此句話整句是「手中有悟,術中有理。修於自然,化於當然。」是我的恩師顏富雄老師根據《太乙鎮心經》的經句撰寫而成,是勉勵一位身體養生工作者在技術上能清心靈明,在修養上能與時俱長,合化於天地自然。
2009-10-09
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手太陰肺經(一)[1]
背誦: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
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左右二十二穴)。
肆、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
十二經脈在五臟及心包絡與六腑的領導下,各建立一經。由於這十二經脈與十二腑臟有直接聯屬的關係,同時陰經與陽經之間又有一定的配偶,在整個經絡體系中佔有主要的位置,故稱為「正經」。這正經十二條脈中,六條是分佈在上肢和軀幹的,還有六條是分佈在下肢和軀幹的。諸陰脈皆在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說面耐寒,有曰:「人面獨能耐寒,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吾人之上下肢皆有內側和外側兩邊,分佈在內側的屬陰,分佈在外側的屬陽,故偈曰:「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陰足內腹,足之三陽頭外足。」
第一節、手太陰肺經
肺經共十一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一、經中穴道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
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左右二十二穴)。
肆、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
十二經脈在五臟及心包絡與六腑的領導下,各建立一經。由於這十二經脈與十二腑臟有直接聯屬的關係,同時陰經與陽經之間又有一定的配偶,在整個經絡體系中佔有主要的位置,故稱為「正經」。這正經十二條脈中,六條是分佈在上肢和軀幹的,還有六條是分佈在下肢和軀幹的。諸陰脈皆在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說面耐寒,有曰:「人面獨能耐寒,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吾人之上下肢皆有內側和外側兩邊,分佈在內側的屬陰,分佈在外側的屬陽,故偈曰:「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陰足內腹,足之三陽頭外足。」
第一節、手太陰肺經
肺經共十一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一、經中穴道
起自第三肋骨離任脈中線約六寸,靠肩窩內側之中府穴(肺功穴),上行至鎖骨下胸肌三角凹陷處之雲門穴,循臑骨內腋下三寸是天府穴,肘約紋(彎曲紋)上五寸為俠白穴,肘約紋上動脈處是尺澤穴(合穴),腕上七寸為孔最穴(療穴),孔最穴後往外側行,至腕骨上一寸半為列缺穴(療穴),再前行至腕橫紋上一寸為經渠穴(經穴),再行近手腕關節內側之太淵穴(原穴)、脈會穴─因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取脈搏於此處)再沿手掌母指內側至魚際穴(療穴),止至母指末端指甲旁之少商穴(井穴)。
二、循行路徑
(1)手太陰肺經部分:起於中焦(胃中脘處),下絡大腸系,間接借用足厥陰肝經上行還循胃口,散佈流行。
(2)足厥陰肝經部分: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後,借自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乳根下),上膈屬肺系,從肺系橫出腋下,至中府、雲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
(3)手少陰心經部分:從肘中俠白穴起,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4)手太陰肺經部分:從尺澤穴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入寸口列缺穴,再經經渠穴、太淵穴,出大指之端。
(5)手陽明大腸經部分:手太陰肺經行入太淵穴,出大指之端後,即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路線:1. 起於中焦2. 下絡大腸3. 還循胃口4. 上膈屬肺系5. 出腋下6. 至肘中7. 入寸口8. 出大指之端。
三、疾病症候
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喉、胸、肺,以肺為主,有下列病候:肺部脹滿、氣喘、缺盆穴處胸痛、臑臂部痛、掌中發熱,肩背痛,怕冷,少氣。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經絡介紹(二)陰陽經脈之意義與經絡循行路徑 [1]
貳、陰陽經脈之意義第一節 陰陽脈之意義
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茲將其說明如下:
一、陽經
(一)、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二)、少陽經:有陽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樞紐。
(三)、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
二、陰經
(一)、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二)、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三)、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第二節 陰陽經脈之配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相對,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其配對情形如下:
手太陰肺經 (裡) 配對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 (表) 配對 足太陰脾經 (裡)
手少陰心經 (裡) 配對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配對 足少陰腎經 (裡)
手厥陰心包經(裡) 配對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少陽膽經 (表) 配對 足厥陰肝經 (裡)
參、色身經絡循行路徑
在談經脈循行時,均會用到一些名詞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義。
凡經絡的開始叫「起」,經絡的終止叫「止」,從下向上行的叫「上」,從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裡的「入」,由深而淺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橫」,半橫的叫「斜」,交叉而過的叫「交」,進而又退的叫「卻」,和本臟腑相連的叫「屬」,相表裡關聯的臟腑叫「絡」,沿著走的叫「循」,去而復回的叫「還」,彼此和某組織並行的叫「挾」,由此而直達另一處的叫「抵」,通過某一組織的叫「貫」,走過其他經周圍的叫「行」,經過某一組織旁邊的叫「過」,環繞在某組織四周的叫「環」,兩支相並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別」。
第一節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路徑
吾人身體的十二經脈循行有兩種層次:
十二經筋
行走體表肌肉系統之穴道,主要分佈在四肢,其次在軀幹及頭部,經筋發病主要為痹病之症,身體肢節失去感覺,活動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症。
十二經別
為十二經脈另行分出之一種循行身體較深部之經脈幹線,全身半側共十二條,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經經脈分出後,經過軀幹、臟腑、頭頂等處,最後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在循行過程中,除六陽經之經別,均流回原來之陽經外,六陰經之經別,也流入與其相表裏之陽經去。故十二經之主要作用,非僅為正經經脈循行之補充徑路,同時亦加強溝通互為表裡之陰經絡與陽經絡的聯繫功能。
一、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次第
《靈樞逆順肥瘦篇》亦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吾人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
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最後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輪為肺(裡)、大腸(表)、胃(表)、脾(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太陰肺經(裡)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表),由手指端走向頭;再由足陽明胃經(表)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最後連結足太陰脾經(裡),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輪為心(裡)、小腸(表)、膀胱(表)、腎(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少陰心經(裡)起自胸腋窩處走向手小指端內側之少衝穴,連結小指端外側的少澤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脈(表),由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連結足太陽膀胱經(表)走向腳掌小趾端,再由腳掌心中的湧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輪結束。
第三輪為心包絡(裡)、三焦(表)、膽(表)、肝(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厥陰心包絡經(裡)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端之中衝穴,轉連結無名指端之關衝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脈(表),從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轉連結足少陽膽經(表)走向腳掌無名趾端外側,再由腳大趾的大敦穴起經足厥陰肝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三輪結束。
二、特別功能經穴說明
某些經穴具有某種功用,特依其功用給予名稱,先說明其意義如下,行者當自體會各功穴之作用,以作為調身之參考。
原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斷地流過似地。
輸(俞)穴者:輸穴意即水流逐漸輸注到更大之水渠樣,而原穴與輸穴者有異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當做輸穴者。
經穴者:指位於腕、關節或踝關節附近,其經脈流注好像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各處江河會合流入大海者,均位於肘關節或膝關節之部位所入為合,或指手腳三陽經之合穴。
功穴者:係指行者調身時,必需會用到之經穴,亦即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之經穴,也是臟腑經氣聚集部位。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氣具足時即可貫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於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流開始之泉源者。
療穴者:係指身體有病時,可以按摩或針灸此經穴,而得治療者。
會穴者:即指腑、臟、髓、筋、血、骨、脈、氣等八種色身生理機能,各有會聚之穴。又稱八會穴。六腑取稟於胃,腑會太倉(任脈中脘),臟會季協(足厥陰肝經章門穴),髓會絕骨(足少陽膽經,又名懸鍾穴),筋會於陽陵泉(足少陽膽經),血會於膈俞(足太陽膀胱經),骨會於大杼(足太陽膀胱經),脈會於太淵(手太陰肺經),氣會於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穴)。
腑會於太倉穴,是任脈經的穴,位於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稟於胃,所以腑會於太倉。故太倉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對胃腑的各種疾病均能治療,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腸炎。
臟會於季脅,季脅是厥陰肝經的章門穴,章門是脾募五臟都取稟於脾,所以臟會季脅。故本穴主治臟病,灸章門穴尤有疏肝行氣的特效。
髓會絕骨穴(又名懸鍾),屬足少陽膽經,主骨而諸髓都屬於骨,所以髓會於絕骨。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會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肝與膽合,肝主筋,所以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穴能統治一切筋病。所謂筋者即關節軟骨,故本穴是關節病的特效穴。
血會膈俞穴,項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於心俞之下,肝俞之上。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會膈俞。凡是血病,均應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會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沖脈之俞,衝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凡骨病應取治於本穴。
脈會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在掌後陷中寸口部位,因為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脈搏有變異時,可取本穴。
氣會於膻中穴(三焦外一筋直兩乳間),是上焦之所治,號稱氣海,三焦又是原氣的別使,所以氣會於膻中。呼吸性疾病,如氣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茲將其說明如下:
一、陽經
(一)、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二)、少陽經:有陽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樞紐。
(三)、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
二、陰經
(一)、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二)、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三)、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第二節 陰陽經脈之配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相對,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其配對情形如下:
手太陰肺經 (裡) 配對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 (表) 配對 足太陰脾經 (裡)
手少陰心經 (裡) 配對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配對 足少陰腎經 (裡)
手厥陰心包經(裡) 配對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少陽膽經 (表) 配對 足厥陰肝經 (裡)
參、色身經絡循行路徑
在談經脈循行時,均會用到一些名詞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義。
凡經絡的開始叫「起」,經絡的終止叫「止」,從下向上行的叫「上」,從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裡的「入」,由深而淺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橫」,半橫的叫「斜」,交叉而過的叫「交」,進而又退的叫「卻」,和本臟腑相連的叫「屬」,相表裡關聯的臟腑叫「絡」,沿著走的叫「循」,去而復回的叫「還」,彼此和某組織並行的叫「挾」,由此而直達另一處的叫「抵」,通過某一組織的叫「貫」,走過其他經周圍的叫「行」,經過某一組織旁邊的叫「過」,環繞在某組織四周的叫「環」,兩支相並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別」。
第一節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路徑
吾人身體的十二經脈循行有兩種層次:
十二經筋
行走體表肌肉系統之穴道,主要分佈在四肢,其次在軀幹及頭部,經筋發病主要為痹病之症,身體肢節失去感覺,活動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症。
十二經別
為十二經脈另行分出之一種循行身體較深部之經脈幹線,全身半側共十二條,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經經脈分出後,經過軀幹、臟腑、頭頂等處,最後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在循行過程中,除六陽經之經別,均流回原來之陽經外,六陰經之經別,也流入與其相表裏之陽經去。故十二經之主要作用,非僅為正經經脈循行之補充徑路,同時亦加強溝通互為表裡之陰經絡與陽經絡的聯繫功能。
一、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次第
《靈樞逆順肥瘦篇》亦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吾人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
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最後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輪為肺(裡)、大腸(表)、胃(表)、脾(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太陰肺經(裡)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表),由手指端走向頭;再由足陽明胃經(表)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最後連結足太陰脾經(裡),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輪為心(裡)、小腸(表)、膀胱(表)、腎(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少陰心經(裡)起自胸腋窩處走向手小指端內側之少衝穴,連結小指端外側的少澤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脈(表),由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連結足太陽膀胱經(表)走向腳掌小趾端,再由腳掌心中的湧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輪結束。
第三輪為心包絡(裡)、三焦(表)、膽(表)、肝(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厥陰心包絡經(裡)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端之中衝穴,轉連結無名指端之關衝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脈(表),從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轉連結足少陽膽經(表)走向腳掌無名趾端外側,再由腳大趾的大敦穴起經足厥陰肝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三輪結束。
二、特別功能經穴說明
某些經穴具有某種功用,特依其功用給予名稱,先說明其意義如下,行者當自體會各功穴之作用,以作為調身之參考。
原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斷地流過似地。
輸(俞)穴者:輸穴意即水流逐漸輸注到更大之水渠樣,而原穴與輸穴者有異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當做輸穴者。
經穴者:指位於腕、關節或踝關節附近,其經脈流注好像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各處江河會合流入大海者,均位於肘關節或膝關節之部位所入為合,或指手腳三陽經之合穴。
功穴者:係指行者調身時,必需會用到之經穴,亦即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之經穴,也是臟腑經氣聚集部位。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氣具足時即可貫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於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流開始之泉源者。
療穴者:係指身體有病時,可以按摩或針灸此經穴,而得治療者。
會穴者:即指腑、臟、髓、筋、血、骨、脈、氣等八種色身生理機能,各有會聚之穴。又稱八會穴。六腑取稟於胃,腑會太倉(任脈中脘),臟會季協(足厥陰肝經章門穴),髓會絕骨(足少陽膽經,又名懸鍾穴),筋會於陽陵泉(足少陽膽經),血會於膈俞(足太陽膀胱經),骨會於大杼(足太陽膀胱經),脈會於太淵(手太陰肺經),氣會於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穴)。
腑會於太倉穴,是任脈經的穴,位於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稟於胃,所以腑會於太倉。故太倉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對胃腑的各種疾病均能治療,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腸炎。
臟會於季脅,季脅是厥陰肝經的章門穴,章門是脾募五臟都取稟於脾,所以臟會季脅。故本穴主治臟病,灸章門穴尤有疏肝行氣的特效。
髓會絕骨穴(又名懸鍾),屬足少陽膽經,主骨而諸髓都屬於骨,所以髓會於絕骨。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會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肝與膽合,肝主筋,所以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穴能統治一切筋病。所謂筋者即關節軟骨,故本穴是關節病的特效穴。
血會膈俞穴,項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於心俞之下,肝俞之上。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會膈俞。凡是血病,均應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會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沖脈之俞,衝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凡骨病應取治於本穴。
脈會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在掌後陷中寸口部位,因為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脈搏有變異時,可取本穴。
氣會於膻中穴(三焦外一筋直兩乳間),是上焦之所治,號稱氣海,三焦又是原氣的別使,所以氣會於膻中。呼吸性疾病,如氣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1]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經絡介紹(一)經絡的名相
同學們:
在20世紀早期,Tamai Tempaku,將西方最新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等醫療知識結合到許多舊有傳統的指壓當中,最初他稱它「Shiatsu Ryoho」(意即finger pressure way of healing),後來又稱為「Shiatsu Ho」(意即finger pressure method)。現在則通稱為「Shiatsu」。
在日本最有名的指壓流派首推「浪越指壓Namikoshi Shiatsu Therapy」,其與中醫經絡穴道相應(如增永靜人先生創立「経絡指圧」、「経絡体操(イメージ健康体操)」)[1],又加入西方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柔中帶勁,刺激穴點、放鬆筋肉,增強人體內部能量,以疏筋活血;亦藉由各種不同層度的壓法、因應身體狀況調整按壓的強度、次數、韻律與節奏。(顏富雄、陳建安,2008) [2]
因此,指壓與中醫經絡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指壓若有中醫經絡的概念作為基礎,則學習上更是如虎添翼。
以下關於中醫經絡之簡介,我們陸續介紹,我們的目的在於了解十四經絡(含任督二脈)的循行,並先將穴位名稱先背熟,以利往後臨床操作使用。文章資料來自於網路,附上網址[3],同學可以自行前往查詢。
《本文》
經絡的名相
壹、經絡的名相
第一節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
所言經絡者,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吾人色身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後者為修行者所開發出來之特有經脈。行者先開發出調節作用的八脈,進而導入正經十二脈,透過經別及經筋,連結一切脈絡,使氣行於全身。
第二節 十二經別、經筋之意義
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共有十二條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即得,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第三節 十五絡之意義
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
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尾翳絡─絡連任脈 長強絡─絡連督脈
大包絡─脾之大絡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長強絡─絡連督脈
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幹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繫。
[1]增永靜人先生創立医王会http://www.iokai.co.jp/
[2]日本浪越指壓SHIATSU http://bodyworklife.blogspot.com/2008/06/shiatsu.html
[3]經絡穴道介紹,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在20世紀早期,Tamai Tempaku,將西方最新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等醫療知識結合到許多舊有傳統的指壓當中,最初他稱它「Shiatsu Ryoho」(意即finger pressure way of healing),後來又稱為「Shiatsu Ho」(意即finger pressure method)。現在則通稱為「Shiatsu」。
在日本最有名的指壓流派首推「浪越指壓Namikoshi Shiatsu Therapy」,其與中醫經絡穴道相應(如增永靜人先生創立「経絡指圧」、「経絡体操(イメージ健康体操)」)[1],又加入西方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柔中帶勁,刺激穴點、放鬆筋肉,增強人體內部能量,以疏筋活血;亦藉由各種不同層度的壓法、因應身體狀況調整按壓的強度、次數、韻律與節奏。(顏富雄、陳建安,2008) [2]
因此,指壓與中醫經絡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指壓若有中醫經絡的概念作為基礎,則學習上更是如虎添翼。
以下關於中醫經絡之簡介,我們陸續介紹,我們的目的在於了解十四經絡(含任督二脈)的循行,並先將穴位名稱先背熟,以利往後臨床操作使用。文章資料來自於網路,附上網址[3],同學可以自行前往查詢。
《本文》
經絡的名相
壹、經絡的名相
第一節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
所言經絡者,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吾人色身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後者為修行者所開發出來之特有經脈。行者先開發出調節作用的八脈,進而導入正經十二脈,透過經別及經筋,連結一切脈絡,使氣行於全身。
第二節 十二經別、經筋之意義
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共有十二條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即得,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第三節 十五絡之意義
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
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尾翳絡─絡連任脈 長強絡─絡連督脈
大包絡─脾之大絡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長強絡─絡連督脈
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幹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繫。
[1]增永靜人先生創立医王会http://www.iokai.co.jp/
[2]日本浪越指壓SHIATSU http://bodyworklife.blogspot.com/2008/06/shiatsu.html
[3]經絡穴道介紹,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2009-10-08
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各位同學:
這是一篇相當好的文章,我將全文引出:
從庖丁解牛看按摩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的學員都把「養生主靈性按摩」當作一種充滿愛和關懷的高品質按摩,因為受術者可在肉體上和心靈上得到深度的放鬆與紓解;甚至有醫生將之應用在臨床上並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雖然它有很多令人訝異的功效,但這些都只是副產品,我必須再次強調這些都不是我設計這個按摩的主要目的。
我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夠透過它而深入自己,能夠透過它而發現:所有的秘密都在自己身上而無須外求。對我而言它是一個可以有效地幫助別人同時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鍛鍊工具,透過它來與你分享生命成長的體驗與心靈提昇的喜悅,願你與你的親友們都能同享。
對於按摩的學習,我非常強調要看莊子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初學按摩大都是技巧的學習,這只是皮毛,此時只是生手,拿牛亂砍,三天兩頭就要換刀。大多數人認為要精進,就是要努力用功學習,要多練習,我只能說姑且算是對了一半,因為技巧再好也只不過學到了肉,此時像普通的廚子,還在砍牛,只是技術比較好,半年換把刀,太辛苦也太可惜了。
真要精進那就暫時把技巧丟到一邊,從靜心(Meditation)與愛下手。靜心和愛是相輔相成之一體兩面,一面增長,另一面自然也會增長。靜心與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超越手法和技巧。徒有熟練的技巧,充其量只不過是個會走路的按摩機器,對於肉體緊張的鬆弛固有其功效,但若加上帶著一份對被按摩者的關心和愛的心情來進行按摩,則其功效將不只發生在肉體層面,它會深入心理層面,甚至靈性的層面。如此才像是一個好的廚子,學到了骨,開始用刀割牛,可以幾年才換把刀。
所謂的愛,就是指當你在進行按摩時你所關切的事,你所關切的是躺在你面前的這位朋友,當下的感覺如何?透過雙手所傳回的訊息,他是否更鬆弛了?還是更緊縮?觀察他的呼吸是否更深長了?還是變短促了?就像一位慈詳的母親在照顧著自己的心肝寶貝一樣,隨時都準備好要給她的小孩最好的照顧,如果你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在進行,那麼你是帶著關心和愛,此時無論手法技巧如何,功效都將極為驚人。
初學者往往會被手法和技巧所限制,在按摩的過程中,所關心的經常是:我是不是做對了每一個手法?我是不是依照順序並且沒有遺漏任何步驟?特別是拿著講義放在手邊,一邊進行按摩一邊對照,深怕錯過了什麼步驟或手法!當你有以上的想法時,就已經錯過了這整個按摩的要點,此時記得回來,將焦點回到人──躺在你眼前這個朋友──的身上,他才是要點,當你的心完全回到他的身上,手法和技巧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完全無需擔心與焦慮。
至於靜心則是修練自己,活在當下、活在過程、活得輕鬆又清楚。按摩手法的練習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者自己身心靈整體的改變與成長。除了築基功法的練習和奧修大師的靜心技巧,可快速有效地增進學習者的成長之外,若能把握下述要訣,則在為人按摩的過程中,除了與被按摩者分享高品質的肢體接觸,增進彼此的信任和關懷之外,更是鍛練個人身心靈的最佳途徑。學習者能夠以輕鬆又清楚的個性與態度,來面對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活動,這才是「養生主靈性按摩」最重要的內涵。
你有多輕鬆,就會有多清楚;你有多清楚,就會有多輕鬆,此兩者是一體之兩面。首先你必須先鬆掉你的身體,然後你那充滿懷疑的頭腦會跟著鬆掉,再來心靈就會接著鬆掉。於是你將會發現一切是如此的清楚,不需用眼睛刻意去看,接觸被按摩者的雙手就已給你足夠的訊息,你就能更輕鬆地進行按摩;並進而能輕鬆優雅地處理生活上的種種事物。
能透過文字表達的實在是很有限,除了「莊子養生主」篇之外,德國籍的哲學教授Eugene Herrigel所寫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一書,更是將個人靈性成長的過程中,種種意識的變化與轉折做了完整的紀錄。若能仔細閱讀並與你自己在「養生主靈性按摩」的學習上相互呼應,有一天你將會發出「啊哈!」的一聲,明白了庖丁是如何做到讓「牛不知其死」的原因,那麼恭喜你瞭解了整個「養生主靈性按摩」,並學到其精髓。從此你就像庖丁之刀長保如新;並會像梁惠王一樣的發出「善哉!得養生焉!」的感嘆。
本文引自:http://blog.roodo.com/045/archives/432569.html#trackback。
希望大家用心閱讀。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部落格,作者很讓人敬佩,希望大家也能好好瀏覽。
不管指壓也好、按摩也罷,各種的身心療法、觀念與技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便是-「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帶給人類健康、幸福。」
在此,我想送給大家一句唐君毅[1]先生的話:「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文章中除了《莊子 養生主》之外,另外也介紹了一本書-《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這次上課,我會介紹給大家。
[1]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 是中國現代的著名哲學家,與牟宗三、徐復觀等並為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少年時期於四川家鄉完成中小學教育。17歲時入北京大學聽課,聽過胡適、梁啟超、梁漱溟等學者講學,而受梁漱溟的思想啟發尤多。後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就讀哲學系,並於1932年畢業。其時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湯用彤、方東美、熊十力等。而唐君毅更對熊十力的學問最為服膺,並執弟子之禮。
引自:http://sjs.hkcampus.net/~sjs-chin/article101.htm
這是一篇相當好的文章,我將全文引出:
從庖丁解牛看按摩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的學員都把「養生主靈性按摩」當作一種充滿愛和關懷的高品質按摩,因為受術者可在肉體上和心靈上得到深度的放鬆與紓解;甚至有醫生將之應用在臨床上並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雖然它有很多令人訝異的功效,但這些都只是副產品,我必須再次強調這些都不是我設計這個按摩的主要目的。
我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夠透過它而深入自己,能夠透過它而發現:所有的秘密都在自己身上而無須外求。對我而言它是一個可以有效地幫助別人同時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鍛鍊工具,透過它來與你分享生命成長的體驗與心靈提昇的喜悅,願你與你的親友們都能同享。
對於按摩的學習,我非常強調要看莊子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初學按摩大都是技巧的學習,這只是皮毛,此時只是生手,拿牛亂砍,三天兩頭就要換刀。大多數人認為要精進,就是要努力用功學習,要多練習,我只能說姑且算是對了一半,因為技巧再好也只不過學到了肉,此時像普通的廚子,還在砍牛,只是技術比較好,半年換把刀,太辛苦也太可惜了。
真要精進那就暫時把技巧丟到一邊,從靜心(Meditation)與愛下手。靜心和愛是相輔相成之一體兩面,一面增長,另一面自然也會增長。靜心與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超越手法和技巧。徒有熟練的技巧,充其量只不過是個會走路的按摩機器,對於肉體緊張的鬆弛固有其功效,但若加上帶著一份對被按摩者的關心和愛的心情來進行按摩,則其功效將不只發生在肉體層面,它會深入心理層面,甚至靈性的層面。如此才像是一個好的廚子,學到了骨,開始用刀割牛,可以幾年才換把刀。
所謂的愛,就是指當你在進行按摩時你所關切的事,你所關切的是躺在你面前的這位朋友,當下的感覺如何?透過雙手所傳回的訊息,他是否更鬆弛了?還是更緊縮?觀察他的呼吸是否更深長了?還是變短促了?就像一位慈詳的母親在照顧著自己的心肝寶貝一樣,隨時都準備好要給她的小孩最好的照顧,如果你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在進行,那麼你是帶著關心和愛,此時無論手法技巧如何,功效都將極為驚人。
初學者往往會被手法和技巧所限制,在按摩的過程中,所關心的經常是:我是不是做對了每一個手法?我是不是依照順序並且沒有遺漏任何步驟?特別是拿著講義放在手邊,一邊進行按摩一邊對照,深怕錯過了什麼步驟或手法!當你有以上的想法時,就已經錯過了這整個按摩的要點,此時記得回來,將焦點回到人──躺在你眼前這個朋友──的身上,他才是要點,當你的心完全回到他的身上,手法和技巧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完全無需擔心與焦慮。
至於靜心則是修練自己,活在當下、活在過程、活得輕鬆又清楚。按摩手法的練習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者自己身心靈整體的改變與成長。除了築基功法的練習和奧修大師的靜心技巧,可快速有效地增進學習者的成長之外,若能把握下述要訣,則在為人按摩的過程中,除了與被按摩者分享高品質的肢體接觸,增進彼此的信任和關懷之外,更是鍛練個人身心靈的最佳途徑。學習者能夠以輕鬆又清楚的個性與態度,來面對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活動,這才是「養生主靈性按摩」最重要的內涵。
你有多輕鬆,就會有多清楚;你有多清楚,就會有多輕鬆,此兩者是一體之兩面。首先你必須先鬆掉你的身體,然後你那充滿懷疑的頭腦會跟著鬆掉,再來心靈就會接著鬆掉。於是你將會發現一切是如此的清楚,不需用眼睛刻意去看,接觸被按摩者的雙手就已給你足夠的訊息,你就能更輕鬆地進行按摩;並進而能輕鬆優雅地處理生活上的種種事物。
能透過文字表達的實在是很有限,除了「莊子養生主」篇之外,德國籍的哲學教授Eugene Herrigel所寫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一書,更是將個人靈性成長的過程中,種種意識的變化與轉折做了完整的紀錄。若能仔細閱讀並與你自己在「養生主靈性按摩」的學習上相互呼應,有一天你將會發出「啊哈!」的一聲,明白了庖丁是如何做到讓「牛不知其死」的原因,那麼恭喜你瞭解了整個「養生主靈性按摩」,並學到其精髓。從此你就像庖丁之刀長保如新;並會像梁惠王一樣的發出「善哉!得養生焉!」的感嘆。
本文引自:http://blog.roodo.com/045/archives/432569.html#trackback。
希望大家用心閱讀。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部落格,作者很讓人敬佩,希望大家也能好好瀏覽。
不管指壓也好、按摩也罷,各種的身心療法、觀念與技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便是-「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帶給人類健康、幸福。」
在此,我想送給大家一句唐君毅[1]先生的話:「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文章中除了《莊子 養生主》之外,另外也介紹了一本書-《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射藝中的禪》,這次上課,我會介紹給大家。
[1]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 是中國現代的著名哲學家,與牟宗三、徐復觀等並為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少年時期於四川家鄉完成中小學教育。17歲時入北京大學聽課,聽過胡適、梁啟超、梁漱溟等學者講學,而受梁漱溟的思想啟發尤多。後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就讀哲學系,並於1932年畢業。其時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湯用彤、方東美、熊十力等。而唐君毅更對熊十力的學問最為服膺,並執弟子之禮。
引自:http://sjs.hkcampus.net/~sjs-chin/article101.htm
2009-10-02
訂閱:
文章 (Atom)